
战争年代,无论是普通士兵还是指挥官,如果英勇牺牲在战场上,那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是军人最高的荣誉象征。但如果不是在战斗状态下丧生,那种牺牲往往让人感到格外痛惜和无奈。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野部队开始向关内推进。此时的华北战场局势依然紧张,傅作义率领国民党几十万兵力严密防守北平、天津以及绥远一线,军事压力相当大。
尽管华北军区下辖三个兵团,兵力却不足以形成绝对优势。因此,入关部队必须与华北军区的部队紧密配合作战。在入关前,总部专门召开会议,向各纵队传达入关后的注意事项,纵队则将上级指示传达给所属各师。这次会议既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毕竟两支部队的作战背景和情况各异,难免在协同作战时出现摩擦和问题,提前预备对策,有助于增强部队的团结和协同效率。
会议结束后,师级单位也迅速向下传达了相关指示。当部队行军抵达喜峰口附近时,5纵首长又紧急召集各师师长开会,具体内容未被披露,但可见事情的严肃性。
当时,5纵13师师长徐国夫与政委胡寅准备前往参加会议,政治部主任李辉也正巧有事要到纵队办公室办理事务,三人便一同乘坐吉普车出发。夜晚的盘山公路路况复杂,行车十分危险。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加速,刹车片失灵,经过一个弯道时发生了翻车事故,结果导致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当场牺牲,师长徐国夫则受了重伤。
展开剩余69%这一突发事件让所有人痛心不已。这几位领导都是经历过无数战斗和艰难险阻的老兵,什么艰苦没经历过,什么恶战没打过,原本一切安好,结果不打仗了,却因为一次车祸付出了沉重代价。
徐国夫住院期间,东总以及纵队首长们通过各种方式前来慰问,但他自己却觉得这些慰问无济于事,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眼看部队即将迎来一场关键战役,师部主官的牺牲或重伤,无疑会对士气造成影响。
人在遭遇重大打击时,常常会感到无助和彷徨,徐国夫也不例外,他心中充满了无数“如果”的假设。但他也清楚,这些假设没有意义,也无法改变现实。
不过,他对频繁开会这件事颇有微词。现如今仍是如此,一有点事情就开长篇大论的会,实际上许多会议既不紧急也不重要。能否减少会议次数,缩短会议时间,非必要的会议能否不召开呢?他反思到自己当年那次出事,要是能避免这种频繁的集会,也许就不会发生车毁人亡的惨剧。毕竟正准备向华北挺进,师主要领导非战斗减员,怎能不影响军心士气?
13师作为5纵的主力师,如此突发变故,实在让人始料未及。
令人惊讶的是,在纵队司令万毅的回忆录中,这起重大事故竟然没有丝毫记载。如此大事竟被忽略,令人费解。其他资料虽有提及,但多着重于山路险恶导致车辆故障,事故的具体前因后果却未详细说明。
徐国夫则认为,不能简单地将这件事归结为车辆故障,而应完整讲述前因后果。作为亲历者,他在回忆录中情绪颇为激动,尽管多年过去,显然对这场事故仍难以释怀。
住院期间,部队在华北战场打了几场仗,均由副师长、副政委等领导指挥,战绩斐然。而徐国夫不到两个月就出院复员,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他的伤势严重,却能如此迅速出院,足见他强大的毅力和责任感。
实际上,部队挺进三河一带后,纵队又召开紧急会议部署下一阶段任务,誓言打好入关的第一仗。徐国夫因伤未能参加5纵在平津的战斗,待他回到部队时,华北战事已告一段落,部队准备南下,参与中南解放战争。
在发起衡宝战役前,徐国夫被老部队40军的韩先楚、罗舜初调回,担任119师师长,参与剿灭国民党第七军,离开了改编为42军的5纵部队。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网平台点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