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实话,每回看到“全国典型”这四个字,我这心里就咯噔一下,半信半疑。
你懂的,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多半是陷阱。
这年头,完美的英雄叙事看多了,总觉得背后是不是有啥剧本。
但四川南充仪陇县大寅镇峰岩村这场山体滑坡的“零伤亡”奇迹,我扒了扒细节,嘿,这事儿还真有点不一样,藏在里面的门道,比电影还刺激。
故事得从那栋孤零零的房子讲起。
主人公,村民彭桂珍,估计这辈子都不会忘记10月2日那个凌晨。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突然,屋后传来“哗啦啦”的流水声,还夹杂着石头滚落的闷响。
换做是你我,可能翻个身继续睡,嘀咕一句“是不是谁家水管爆了”。
可彭大姐没这么想,一种原始的、来自大山的警觉让她瞬间清醒,爬起来就往外冲。
这一看,魂儿差点吓飞了。
屋后的山,那座平日里看起来稳如泰山的靠山,竟然在“掉渣”,泥土松动,裂缝若隐若现。
她没半秒钟犹豫,哆哆嗦嗦地摸出手机,直接一个电话就甩给了村干部。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快得就像按下了快进键。
村干部接到电话,没说“等我核实一下”,而是立马往上报,同时村里的大喇叭响了起来,应急预案瞬间启动。
这边彭桂珍一家三口被火速转移,那边周边60多户、200多号人,也开始挨家挨户地敲门撤离。
就在最后一个人刚刚撤到安全地带,仅仅半小时后,那座山,真的“活”了过来。
约7500立方米的土石,裹挟着树木和泥浆,像一头愤怒的巨兽,咆哮着吞噬了彭大姐的房子。
现场照片里,那栋房子被撕得粉碎,只剩下断壁残垣,周围的庄稼地变成了一片泥潭。
直接经济损失近30万,一个家,就这么没了。
可人,一个都没少。
事后复盘,所有人都说这是个“奇迹”。
但哪有那么多奇迹,不过是有人把功课做在了前面。
这事儿真正的“主角”,其实是一群平时不怎么露脸的人——驻南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纪检监察组。
听这名字,是不是觉得特“官方”,特有距离感?
一开始我也这么觉得。
但在泥潭里摸爬滚打久了才发现,很多时候,改变世界的力量,恰恰来自这些看起来最无趣的角落。
这群“纪检监察”的人,在灾难发生前,到底干了些啥?
他们没去一线挖土,也没去站岗放哨,他们干的是最得罪人也最累心的活儿——找茬。
他们手里攥着一张“监督清单”,像一群最挑剔的“产品经理”,一遍遍地审视“地灾防治”这个“产品”的全流程:隐患排了没?
监测设备是摆设还是真在用?
应急物资够不够?
最关键的是,那个听起来高大上的“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网格化管理,是不是真的落到了实处,还是只挂在墙上的一张表?
他们搞“明察暗访”,冷不丁地就出现在某个偏远山村的隐患点,逮着个老乡就问:“晓不晓得万一山要垮了该找谁?电话打得通不?”
这种近乎偏执的“找茬”,就是为了防止责任这根链条,在某个不起眼的环节生了锈、断了线。
它把一种“时时放心不下”的焦虑感,传递给了每一个负责安全的人。
正是这种事前监督的精准发力,才让灾难来临时,那条从村民彭桂珍到县应急指挥中心的“生命热线”能瞬间接通,畅通无阻。
所以你看,峰岩村这场惊心动魄的胜利,压根不是什么临场发挥的英雄主义。
它更像是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而纪检监察组,就是那个在术前反复检查、确认每一个环节、确保万无一失的“主刀医生”。
他们把最枯燥、最繁琐的工作做到了极致,为的就是在真正考验来临的那一刻,系统能够自动、高效地运转起来。
一次成功的避险,守护的是无数家庭的完整。
但这份成功背后,是一种更为珍贵的机制在发光。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来自于祈祷灾难不要发生,而是来自于一种确信:无论何时何地,总有一套强大的、被反复淬炼过的体系在为你兜底。
这套体系,可能不那么光鲜亮丽,甚至有点“婆婆妈妈”,但它管用。
这,或许才是这个“全国典型”案例,真正想告诉我们的事情吧。
股票配资网平台点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