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沙的土地上,停火协议这几个字,仿佛还没来得及被风吹干,一场堪称现代奇观的迁徙就已拉开序幕。二十万巴勒斯坦人,没有号角,没有指令,却像被某种古老的引力牵引,汇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朝着北方的家乡涌去。
队伍里,你能看到生活最原始的模样。一口锅,一个盆,一个怀里紧紧抱住的孩子,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疲惫是刻在每个人脸上的,但眼里那点光,是无论如何也掐不灭的——那是回家的光。
这哪里是一场旅行,分明是一场用双脚和信念进行的投票。老人的拐杖,每一下都像是叩问这片土地的灵魂;孩子们手里攥着的,是从瓦砾堆里刨出来的唯一玩具,那是他们被揉碎了的童年。
人群里,分别一年的兄弟俩,一个熊抱之后,谁也说不出话,只有肩膀在剧烈地抽动。这种劫后余生的重逢,滋味太复杂了,苦得让人掉泪,却又带着一丝丝侥幸的甜。他们终于到家了,可眼前的地方,还能叫“家”吗?
回不去的那个家
这场史诗般的回乡之旅,终点却是一座巨大的坟场。家,这个温暖的词,在今天的加沙城和汗尤尼斯,已经抽象成了一个概念。卫星地图上那片冷冰冰的灰色,放到眼前,就是一堵堵塌了一半的墙,和怎么也绕不开的钢筋水泥。
所谓的家园,连个门框都找不到了。水电全无,道路断绝,放眼望去,除了废墟,还是废墟。回去住哪?吃什么?没人知道。也许是帐篷,也许是断壁下的一个角落。但他们还是要回来,因为这里埋着他们的根。
加沙警察部队的警告声嘶力竭,提醒着返乡的人们,千万要当心那些“可疑物品、危险废物和未爆炸的弹药”。回家的路,每一步都可能踩在死神的引线上。你心心念念的故土,脚下可能就埋着送你上路的陷阱。
枪口下的所谓停火
脚下是死亡陷阱,头顶上呢?所谓的和平,脆得像个笑话。就在人们向北跋涉的同一天,以色列的直升机还在加沙城东部低空盘旋,发动着致命的袭击。加沙城阿赫利医院的消息冷冰冰地证实,仅周五早上,就又发现了七具遗体。
南边的汗尤尼斯也没闲着,炮声和重型坦克的履带声交织在一起,提醒着人们战争从未走远。以色列军方轻描淡写地表示,部队只是“进入最新部署线”,其“南方司令部将继续行动,消除任何直接威胁”。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枪,我们还握着呢。
这停火,透着一股子诡异。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特使维特科夫宣布,以军完成了撤军第一阶段,开启了72小时的俘虏释放期。可对加沙人来说,这停火后的旅程,依然是和死神肩并肩。这究竟是和平的开胃菜,还是另一场风暴来临前,令人窒息的平静?
比重建更难的是什么
巴勒斯坦非政府组织网络负责人阿姆贾德·沙瓦说,巴勒斯坦人“正在行使返回的权利”,这证明“以色列驱逐他们的努力失败了”。这话听着提气,精神胜利法拉满了。可然后呢?现实的耳光总是来得又快又响。
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这不只是钱和物资的问题。联合国最大的援助机构近东救济工程处,自己都快断炊了,多个主要国家暂停了援助。这简直就是在伤口上撒盐,再顺便踩上几脚。
哈马斯谈判小组负责人哈利勒·哈亚倒是信心满满,宣称从美国和调解方那里拿到了保证,停火协议的达成,意味着加沙战争“已经彻底结束”。这份乐观,在加沙警察提醒民众小心脚下炸弹时,显得无比讽刺和苍白。
更别提,加沙这块弹丸之地,向来是各方势力角力的棋盘。任何重建计划都得在夹缝里求生,不亚于走钢丝。几十万返乡人口挤在毫无保障的环境里,一场瘟疫,一次小规模冲突,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语
好消息还是有的。从埃及离开加沙的居民,将首次获准通过拉法口岸返回,每天约有600辆援助卡车获准进入。两条主干道萨拉赫丁路和拉希德路也将开放,允许车辆从南向北通行。这些,像是从乌云的缝隙里,好不容易挤出来的一丝微光。
但这微光,真能照亮加沙的前路吗?二十万人的返乡,是对家园最决绝的告白,也是一次最悲壮的奔赴。他们回来了,带着对土地深入骨髓的眷恋。只是,当他们站在一片瓦砾之上,才恍然发现,家没了。回家的路走完了,但“回家”的路,才刚刚开始。
股票配资网平台点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