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正处于严重的困境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败,不仅让德国人民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创伤,战后还面临着《凡尔赛条约》强加的苛刻限制。这些限制不仅包括巨额的赔款,还涉及领土割让和军队削弱。更为严重的是,1929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更是雪上加霜,致使整个德国陷入了几乎无法喘息的窘境。
正是在这片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希特勒,这位出身平凡、背景非传统的年轻人,最终掌握了国家的控制权。他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既没有高中文凭,也没有大学学位,仅有初中的学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学历平凡的青年,凭借自己强烈的个人魅力和演讲才能,成功说服了那些在战败后饱受迷茫、焦虑的德国人,让他们相信他能带领国家走出困境,成为德国人民心目中拯救国家的“天选之子”。希特勒的崛起,最终直接引发了二战的爆发。
展开剩余85%对于希特勒执政下的德国经济,西方学者曾称其为“经济奇迹”。在短短数年内,德国的经济就奇迹般地复苏了。600万失业人口几乎全部找到工作,德国的重工业产量大幅增加。到了1937年,德国的工业产值超越了英法两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直至入侵波兰前,德国的许多重要原材料产业已跻身世界第一。
但希特勒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战后的环境,实际上为独裁政治提供了温床。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被迫支付巨额赔款、削减军队、失去领土,这让德国民众深感屈辱。战争本身已对德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而巨额的赔款更是让经济雪上加霜。
20世纪20年代初,德国政府试图通过印制大量货币来偿还战争赔款,结果加剧了货币的不稳定性。很快,德国便爆发了恶性通货膨胀,马克贬值严重。1924年,1美元的汇率已经突破了4万亿马克。货币贬值让钱变得毫无价值,德国街头的孩子们甚至用捆成一捆一捆的钞票玩积木游戏。
尽管在1924年魏玛共和国采取措施,实施了新的金本位制,稳定了货币,但恶性通货膨胀带来的后遗症依然困扰着德国民众。民众的储蓄几乎化为乌有,失业率高企,社会士气低迷。对国家治理的信任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广泛的焦虑与不满。对于普通人来说,生活的基本问题——找工作、付房租、买食物——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挑战性。
然而,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由于德国经济严重依赖外国资本和美国贷款,世界经济的衰退迅速波及到德国。资金枯竭,银行倒闭,企业裁员,通货膨胀再次肆虐,德国民众陷入更深的贫困之中。
到了1933年,德国的失业人数达到了600万,工业产值降至1928年的58%。不仅是工人,连德国的大学生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困境。与此同时,政府未能采取有效的刺激经济措施,导致民众的消费欲望进一步萎缩。
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社会环境下,希特勒的崛起似乎成了必然。希特勒从底层社会的艺术家身份开始,深知贫困人民的困境和需求。通过富有激情的演讲,他成功点燃了德国民众心中的希望,激起了他们久违的自信。希特勒声称,他将解决德国的所有问题:废除《凡尔赛条约》、停止赔款、重振德国的荣耀。
希特勒的激情演说引起了德国公众的共鸣,许多人开始要求政府任命他为总理。1933年,德国总统兴登堡在政治压力下终于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一年后,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借机集中掌握了国家的所有权力,并将总理与总统的职务合并,成为“元首”。
上台后的希特勒立即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最重要的一步是宣布停止支付战争赔款,这一声明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支持,认为德国不应该在承受如此多苦难的情况下继续向英法支付赔款。德国在此举后迅速摆脱了经济上的巨大压力。
然而,要彻底恢复经济,仅靠停止赔款是不够的。希特勒提出了两大关键政策:大规模公共工程计划和军事重整。为了消除失业,他启动了包括建设高速公路和基础设施在内的大规模公共工程项目。与此同时,他还成立了RAD组织,专门征召失业人员参与国家工程,提供就业机会。这些工程不仅为民众提供了工作岗位,还为德国的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
除了公共工程,希特勒的军事重整计划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大规模扩军,希特勒不仅加强了德国的军事力量,还为无数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希特勒还于1936年宣布“四年计划”,旨在让德国实现经济自给自足,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尽管这一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德国的经济在短期内得到了明显的提振。
不过,希特勒政府的这些经济举措并非没有隐患。大规模公共工程和军事重整需要巨额的资金,希特勒通过借贷和印钞来支付这些开支,导致了债务的增加和通货膨胀的压力。最终,虽然短期内德国经济得到了恢复,但希特勒的这些做法埋下了未来更深的经济危机和战争爆发的隐患。
事实上,希特勒的经济政策并不是基于长远的国家发展战略,而是为了迎合其军事扩张的需求。为战争准备的经济体制,使得德国经济的复苏与二战的爆发紧密相连。而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也为希特勒的政权带来了无法避免的灾难性后果。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网平台点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