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集反复看了两遍,每一次都不禁潸然泪下。每当我回想起其中的细节,鼻尖一酸,眼眶湿润,心中又充满了那份无法言说的情感。
事实上,我一直不喜欢编剧和导演强行将人物的负面行为合理化,尤其是通过片段回溯来为某些角色的“过错”寻找借口。但当她用细腻的影像描绘项思兰的“苦衷”时,我却仍然被打动了。
项思兰这个角色一出场便获得了无数负面评价,来自剧内剧外的都不例外。
在剧中,木代来到南田后,曾向一位摆摊的大娘打听项思兰的事。大娘不屑一顾地说,项思兰心肠歹毒、不知检点,甚至还喜欢勾引男人。更让人唾弃的是,她得了脏病,既治不好还要闹事。最终,她在腾马雕台一带跳桥自杀。死后,这座楼因她而沦为是非之地,打架、离婚、偷盗的丑闻从未停歇。
展开剩余81%项思兰自己也曾说过,她就像是南田这片土地上的一块藓斑,众人避之不及,随时用黄谣、诬陷来抹黑她,攻击她,肆意抨击她做过的或没做过的事。
而剧外,当项思兰这个角色一亮相,观众便已有了强烈的敌意。她曾遗弃了木代,“不爱为什么生,不爱生了为什么要抛弃?”这一切都让许多人断定她是个冷血无情的母亲。不管她曾经有怎样的苦衷,如今她身上的心简能力早已成为她的罪名,尤其是她与张光华的亲近,更是加深了大众的敌视。
她多次算计凤凰小分队,篡改记忆,把木代指控为凶手,借助心简的能力不断散播谣言,成为了主角阵营的强大对手,是观众眼中典型的反派角色。
当她向木代索要钱时,弹幕上充斥着诸如“幸好她不是木代亲生母亲”“亲生母亲也不必赡养”这样的评论。然而,在第19集之后,随着真相渐渐浮出水面,观众们却开始意识到,曾经的偏见、误解逐一击中内心。
事实是,我们每个人或许都被眼前的偏见所迷,无法看到更深层的真相。《七根心简》告诉我们,没有谁能拥有绝对的视角,真相尚未揭示时,“我们”与“他们”其实并无二致。我们所认为的绝情,可能并非绝情;我们所理解的放手,或许并非放手;我们所定义的爱,也可能并非真爱。
事实上,在原著中,项思兰透露,木代并非她亲生,而是罗韧安排的。这一切都是罗韧为了帮助木代解开心结,消除她对“爱有多寡”的烦恼。罗韧用钱买通了项思兰,让她承认木代并非她亲生,而是捡来的。项思兰按要求这么做了,而木代也因此放下了心结,变得轻松、豁达,学会了珍惜眼前的一切,学会了去爱。
然而,电视剧中的改编将这一情节推向了不同的方向,表现为项思兰主动卷入其中,看似为了金钱配合罗韧断绝关系,实则她是故意将木代推开。她公开宣称木代并非亲生,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反应:“她怎么能让木代尽孝呢?她说自己不爱木代,但我们没有人质疑她话的真实性。”
在木代离开之后,许多人感到庆幸:这部剧并没有强行为母亲洗白,也没有让木代原谅她。然而,随着整个故事的真相逐渐展开,项思兰当年送走木代的原因和她的艰难选择也浮出了水面,许多人在这一刻为之动容。
这份感动背后,折射出什么呢?为什么如此多的人在看到母女情感的呈现时会改变原有的看法?为什么大家因那些回溯的片段而开始重新审视项思兰是否真的爱木代?
因为爱的方式有无数种,而不是靠“口头表达”来体现的。一个人并不通过她说了什么,而是通过她做了什么来证明爱。项思兰对木代的在意,真的是仅仅通过回忆展现的吗?
事实上,在项思兰和木代在楼顶对峙时,一切就已经非常明显。木代掉下去时,项思兰就已经认出了她。她轻轻地摸着木代的手,眼中满是泪光。明明认出了她,心简却逼她做出伤害木代的举动。当她一刀扎下去,之后的她满是慌张和悔意。
即便在心简的影响下,项思兰也能一眼认出自己多年未见的女儿。她不可能不认出木代,特别是在心简离开后。那一刻,她故意装作不认得她,只是为了不拖累木代。
当罗韧用钱让她配合时,项思兰立刻答应了。她的语气冷漠,表面看似毫不关心,但她的眼神却暴露了她的真实情感。她始终关注着木代,不想错过任何细节。当木代准备离开时,她第一时间拉住了她,尽管嘴上冷冰冰地说着话,眼眶却早已湿润。她明明不愿将木代推开,却依然选择了这样做。
许多人说项思兰爱木代,但爱得不够多。我却认为她对木代的爱,不能用常理去评判。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去爱木代。多年前,她无法守护木代,看着周围的人对木代心生不轨,她只能选择将木代送走,避免她遭遇更大的伤害。如今,木代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她有了爱她的人、朋友和家庭,而项思兰明白自己已经无法给她带来什么,反而会成为她的拖累,因此再次选择放手。
项思兰其实是爱木代的,这份爱或许不合常规,但正是这种爱,促使她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推开木代,让她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
发布于:福建省股票配资网平台点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